logo


05
十二月
2012

公共政策研究院成功举办“里约+20”峰会之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资源效率和气候保护”中德研讨会


2012121-3日,由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公共事务学院,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和反应堆安全部,德国莱法州经济、气候保护、能源和国土规划部,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上海办公室)主办;由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协办的“‘里约+20’峰会之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资源效率和气候保护中德研讨会成功举办。来自中德两国的50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和民间组织的代表以及100余名厦大学子齐聚一堂,围绕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资源效率和气候保护议题进行了深度的研讨。

2日上午的开幕式上,厦门大学副校长詹心丽女士,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陈振明教授,德国联邦环境部司长Haiko Pieplow博士,德国莱法州经济部司长GottfriedJung博士、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上海办公室)的Andreas Dittrich先生先后致辞。

詹心丽副校长代表厦门大学对与会的中外嘉宾及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问候,并预祝此次研讨会获得圆满成功。她在致辞中说明了中德研讨会的主旨,充分肯定了举办这次的重要意义。她说,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还很漫长,德国及莱法州在环境保护及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她希望加强我校与德国方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本次研讨会围绕中德可持续经济发展、资源效率和气候保护的政治与法律框架,中德在可持续经济、资源效率和气候保护的实践及经验,社会在中德可持续经济和资源保护中的作用等主题,分四个单元进行研讨。

第一单元:中德可持续经济发展、资源效率和气候保护的政治与法律框架

该单元由来自德国莱法州经济部的博士主持,来自德国联邦环境部的皮洛夫博士首先进行报告,主题为《德国的资源效率规划:持续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理念和目标》,随后,来自深圳大学的钟若愚教授作了题为《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中国资源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考察》的报告,德国的海克教授向大家阐述了可持续资源管理的新方法——应用物质流管理,而来自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朱远教授基于资源生产率的研究视角,向与会者报告了长三角16城市绿色竞争力水平测度与政策启示。

                                                                                                                                 


第二单元,中德在可持续经济、特别是资源效率方面的实际经验

该单元由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王润教授主持,厦门市经济发展局张世照副局长首先就厦门市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成效及举措进行了报告;随后,来自德国莱法州经济部的格林霍夫博士作了题为《生产者责任作为可持续循环经济的支柱》的报告,中科院薛冰教授的报告主题为《区域资源效率优化的中微观实践及其解释》,最后,德国工程师协会马斯先生介绍了德国在资源效率方面的实际经验。

 

第三单元:社会在中德可持续经济和资源保护中的作用

在短暂的午休后,下午2点整,研讨会继续进行,该单元分为两个子单元,分别由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洪大用教授和来自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的康保锐教授主持,来自中德双方的多名学者就该议题发表了精彩演讲。

第一子单元,来自汉堡大学的恩格斯教授以汉堡大学气候校园社会科学研究为例,讨论了气候治理与去碳化;武春友教授委托于惊涛副教授发表题为《资源效率提升的能力建设与绿色增长》的报告;柏林理工大学博士艾娃就中国的气候保护和能源效率发表了演讲,最后,德国莱法州政府办公厅门德-道姆报告《社会可持续性与气候保护》。

第二子单元,洪大用教授首先进行了题为《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和行为倾向》的学术报告,随后,德国国际行政学院费伯尔教授就公民账户是否为资源效率和气候保护做出贡献这一话题展开了分析,最后,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代表施龙从消费者的角度和与会者探讨了资源效率议题。

每单元报告完毕后,均有约半小时的讨论环节,现场与会人员就报告内容进行提问与交流,讨论场面热烈。

 

在闭幕式上,主办方代表陈振明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充分肯定本次研讨会取得的学术成果,认为这是一次时间短,质量高的研讨会,有助于推进可持续经济发展、资源效率和气候保护的学术研究及实践发展。开幕式和闭幕式由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的留德博士周志家副教授和德国专家康保锐教授主持。

会议第二天,由厦门市相关部门安排,与会代表专门考察了厦门市的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情况,厦门市在这方面的成就及经验给中外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会议期间,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和公共事务学院的学者还与德国的学者及官员就如何拓展后续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双方都表达了深化交流合作的良好愿望,并就进一步合作的领域与方向达成初步共识。

  (公共政策研究院龚文娟报道)